the-happy-road-to-become-a-millionaire

我如何走上幸福的百万富翁之路

一直以来,财务自由都是我们家的首要目标。

但是在 2021 年夏天,由于萌萌(我队友)工作的原因,我们举家搬迁来到了加拿大。

搬来之前,我们以为我们的财务自由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了——加拿大号称「万税之国」,工资边际税率 50%,买东西还有 13% 的销售税。而且这里的工资水平远低于美国,物价还比美国贵,那还怎么可能积攒足够的财富,达到财务自由呢?

然而,最近我在整理家里的财务状况时发现,事实和我们预想的并不相同。

来到加拿大以后,我们的储蓄率居然达到了 70%,甚至比我们在北京的储蓄率还高!(坐标安省,家庭收入只有萌萌 1 个人的工资,支出是 2 个人 + 2 只猫)。

储蓄率意味着什么?

即使一个人目前身无分文,70% 的储蓄率也意味着 Ta 会在 10 年后达成财务自由,或者更准确的说,达到财务自由的底线。
(这里姑且按照 FIRE 运动的说法:财务自由所需净资产 = 年支出 × 25)

而且最重要的是,无论在国内还是来到加拿大,我们都一直保持着高质量的生活,并不会为了攒钱而牺牲当下的幸福。

这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。

那么,我们家是怎么达到与同龄人相比更快的财富积累速度呢?

百万富翁心态

我最近读了一本书,叫《邻家的百万富翁(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: The Surprising Secrets of America’s Wealthy)》。

这本书展示了美国百万富翁们的现实生活图景(包括财富积累、衣食住行、子女教育等等问题)。

我惊讶地发现,我和萌萌目前的生活和思维方式,居然如此符合这些真实的百万富翁。可以说,我们现在有一种百万富翁心态

萌萌的百万富翁心态可以说是天生的。相比之下,我则是经过了很大的转变,曾经的我无论在思想上、还是实际的生活行为上,都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中产心态;遇到萌萌以后,我才发生了很多变化。

当然,我们目前还不是百万富翁。

不过,在同年龄段(30 岁以下)的朋友中,我也只认识一位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——小 Y。

白手起家的小 Y,在短短几年间就为自己挣到了 700 万 RMB,在上海市买房,过上了退休生活。我在本文中也会分享很多小 Y 的精彩故事,让大家看看真正的百万富翁是如何生活的。

百万富翁是怎么衡量的?

当我使用「百万富翁(Millionaire)」这个词的时候,我指的是「个人净资产」达到 100 万美元,即 700 万人民币。
既然是「净资产(Net Asset)」,负债(比如房贷)显然是要扣除的;此外,我们只关心「个人」积累财富的能力,所以父母给的资产也要扣除。

今天,我就想要分享一下——我是如何从之前的中产心态转变为百万富翁心态的?

如果你也对财务自由感兴趣,相信本文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!

转变一:你有着怎样的幸福机制?

我的转变分为三个部分

其中第一部分是最关键的。可以说,没有它作为基础,后面的两个部分都无从谈起。

这里就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,我称之为——幸福机制

我们能不能用财富买到幸福?

当然能!

但是,我们能买到的有两种幸福——有一些幸福转瞬即逝,另一些幸福则经久不衰。

曾经的我就是不懂得,如何用自己的财富去购买后一种幸福。

每次花钱的时候,我确实都体会到了幸福!但是,我的幸福总是过于短暂,就像这样——

每次消费,由于买到了有趣的东西、买到了新鲜的体验,我都会很开心!但是,这份开心往往会随着时间很快消逝。

不久后,我就又回到了自己的日常幸福水平——而我的「日常幸福水平」并不高。

更重要的是,我「买!买!买!的喜悦」和「日常幸福水平」之间,存在一个巨大的落差——也就是上图所示的「ΔH」

这个「ΔH」的落差,会激励着我不断向幸福顶峰发起冲锋。

和很多人一样,我当年拥有的就是这样的「幸福机制」。

但后来,由于一个契机,我的「幸福机制」改变了。从结果上来说,它变成了这样——

最明显能看到的变化是——我提高了自己的「日常幸福水平」,使得自己经常处于一种幸福的状态之中。

你可能会想:世界上还有这种好事?要是能让我立马变得更幸福,并且还能一直保持下去的话,我甚至不需要什么财务自由,也不用成为百万富翁!

没错!我们在 2017 年初刚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,还根本没有要财务自由的想法,我们只是想提高自己的幸福感。

而当我们真正把握住了幸福,财富的积累反而变得水到渠成,于是我们才渐渐有了要财务自由的梦想。

我们究竟做了什么,让自己变得更幸福了呢?那就是——按照《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》整理了家里所有的物品。

一定有小伙伴疑惑,整理物品和财务自由有什么关系?先别划走!这可是一个能够改变你人生的魔法!

「怦然心动」简介

《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》的作者近藤麻理惠,是日本的专业整理师。

对于家里的物品该如何整理,她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法,可以简称为「怦然心动」。

最近在北美这边,「怦然心动」也非常流行。甚至,近藤麻理惠的名字 Marie Kondo 在英文中都成为了一个动词,人们会说:「I Marie Kondo’d my house!」

「怦然心动」的内涵很丰富,有一套完整的系统——包括整理的哲学、该留下什么、按什么顺序、要怎么收纳、为何整理能改换人生 … 等等。

篇幅所限,我日后会写一篇文章专门来介绍「怦然心动」。

简单概括,怦然心动法就是——一件一件审视你的所有物品,只留下令你「怦然心动」的东西,与其它物品告别,最后再对留下的物品进行收纳。

看起来似乎与成为百万富翁毫不相关,但整理自己的物品,实际上却是我心态转变的过程中最关键、也最难的一步!

我们家第一次实践「怦然心动」的时候,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。

我的生活,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——

「怦然心动」带来的改变

环境整洁

首先,整理完以后,我们家变得很整洁!

每次朋友来玩的时候,我们家都会收获满满的表扬。最常听到的就是:「哇!你们家怎么这么干净!」、「你们家好温馨哦!」、「每次来都发现,这里没有任何一件多余的东西!」。

最神奇的是,我们家的整洁不需要花精力来维护。每次迎接客人之前,我们也不需要特地收拾,因为我们家平常就一直保持着这种令人心动的状态。

幸福水平高

其次,因为时刻处于心动物品的环绕之中,我的幸福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。

幸福感的提升也改变了我的「幸福机制」,从而深刻地影响了我的「购买决策」。

你可能会问,幸福和「购买决策」有什么关系呢?

你想想看,当我们花钱的时候,我们在做什么?

通常来说,我们都在「买东西」,对吧?

首要问题不在于「买」,而在于我们想要的那个「东西」。

如果你没有经历过「怦然心动」的洗礼,你一定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东西;很多你拥有的东西,也不令你感到心动。

诚然,很多东西正是因为令我们感到怦然心动才被我们买回来的!

但是,我们将它们买来以后,逐渐逐渐地,就对它们习以为常——我们已经无法从它身上,感受到初见的那份喜悦了。

「怦然心动」的第一步,就是把这些物品识别出来——全部扔掉!

有人会说:我一共没多少东西,没什么能扔的。

还有人会说:我所有的东西都是有用的,少了哪个都不行。

是啊,所有人都不想扔自己的东西 … 不然怎么说你已经对它们「习以为常」了呢?

事实上,我在实践「怦然心动」之前也是这么想的。

毕竟,当时我就住在一个 8 ㎡ 的合租间里。而且和大部分人相比,我的房间还算是相当整洁的(至少,我可不会把东西乱扔在地上)。一个 8 ㎡ 的房间,还容纳了床、办公桌、办公椅,难道还能放下多少东西么?

但实际上,我扔掉的物品用了将近 20 个垃圾袋才装下!就是图里这种,黑色的大垃圾袋——

毫不夸张地说,我至少扔掉了自己 80% 的东西。即使是对于当年一点儿也不爱惜物品的我来说,这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。

但是,这番痛苦是必要的。

只有在经历这样一番艰难的抉择,与习以为常的物品一一告别后,我的「日常幸福水平」才可能提高。

原理很简单,我们日常的大部分时间,都是在和家里的物品相处,如果其中大部分的物品都不令我们心动,甚至散发着让我们感到平凡的味道,那我们的「日常幸福水平」肯定是不会高的。

在告别了自己 80% 的物品之后,我终于有机会好好看看留下的物品。

这 20% 的物品,并不都是新买的,很多都已经陪伴我很久了,然而,它们现在依然令我心动。更重要的是,在它们身上,似乎有着一种能持续令我感到心动的魔力。

它们就像是「宝石」,藏身于一群「玻璃」之中。只有把那些玻璃一一挑除出去,我才能得到一片宝石的海洋

置身于宝石的海洋之中,无论我走到哪里,看到的、摸到的、用到的,一切都是令我心动的东西。你说,我是不是会感觉很幸福呢?

不仅如此,这些宝石般的物品给我带来的幸福,是可持续的

这种可持续的高幸福感,就影响了我今后的「购买决策」。

从前,少数的宝石被大量的玻璃所淹没,我几乎注意不到它们的光辉。

我会下意识地以为:自己拥有的,好像全都只是玻璃而已。反而,在每次买到新东西的时候,我会感觉:哇!我找到了宝石耶!它和以前的不一样!它看起来熠熠生辉!

但是这些新买的东西,其实大部分还是玻璃。我的幸福,就只在于自己误以为它是宝石的那一刹那。

更糟糕的是——即使它是真正的宝石,但由于被淹没在玻璃的海洋中,它对我幸福的贡献,其实与普通的玻璃没什么两样。

而现在,事情变得不一样了,我的身边只剩下宝石了——它们一颗颗都完全绽发出了自己的光彩!

于是我就会发现,再去获取一颗新的宝石(购买一个新的物品),对我的整体幸福提升是有限的。甚至,就像图里的「ΔH」,我得仔细看才能注意到它:

毕竟,我已经置身于宝石的海洋中,再多一颗宝石并不会带来太大的差别。

当然,这并不代表我不再购买新的宝石。而是说,在做出购买决策之前,我会考虑更多因素,充分理解自己的需求——是什么因素会让我心动?什么因素会让我不心动?

虽然很多东西都让我种草,但是,我会先问自己一个问题:买来以后,这样东西在明年、后年、大后年还会让我同样心动么?

我总会深思熟虑,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才下手购买。

这样一来,每一次添置新物品时,虽然我的「日常幸福水平」整体上升的幅度不大,但是它上升以后却能够一直维持!

换句话说,在使用「怦然心动法」之后,我依然使用财富购买物品,也还是依赖这些物品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幸福。但是,我之前买到的幸福总是比较短暂,而现在,我更能买到经久不衰的幸福。

最理想的情况下,我希望我的每次「购买决策」都能有这样的效果——

虽然我的购买决策并不会每次都如此成功,但重要的是,有了这个心态,我就能从消费社会琳琅满目的商品中,识别出那些我真正需要的「宝石」。

对于能提高生活幸福感的东西,我都不惜重金购买。就算在租房,我还是买了洗碗机、烘干机,那时候它们都还没在国内流行起来。

此外,我还买了 NAS、智能马桶盖、洗地机等等,虽然它们很小众,但却解决了我生活中的痛点。

整体开销低

除了幸福水平的提高之外,我的生活开销也显著降低了——在经历「怦然心动」以后,我的年支出下降了 60%

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幅的下降呢?

首先,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,我的每一次购买行为都变得比以前谨慎了。

每次添置新的物品之前,我都会担心:它将来会不会又成为一块「玻璃」?

在一个已经彻底「怦然心动」化的家里面,一个「不令自己心动」的东西是很突兀的,它与环境格格不入。

一旦体验过「怦然心动」带来的纯粹的喜悦,我就再也不愿让身边的物品进入混乱的状态,再也不愿往自己珍贵的「宝石」里加入任何一块「玻璃」了。

每当我发现自己的某件物品不再令人心动时,就会有一个负向的「ΔH」——我的幸福感会因此下降。

不过这个幸福感的下降很短暂,因为很好解决,把这个物品扔掉就好了。而且,我也会从中吸取经验,下次就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自己的需求。

但毕竟,这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体验,这种负向的「ΔH」会警示着我,做出更加谨慎的购买决策。

有人可能会问:既然说要谨慎,要只买「宝石」,那有没有可能宝石的单价都比较贵,最后我整体支出反而上升了呢?

其实,我们能用于买东西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。我们需要上班,需要睡觉,需要娱乐,能分给买东西的时间和精力并不会变多。

假设买同一个东西,曾经的我不加细想,5 分钟就下了单;而现在我会深思熟虑,甚至和萌萌一起讨论需求,结果用了 1 个小时才下手。那即便我实际买的东西单价都翻倍了,我花钱的速度是不是也远比之前慢?

再者,「怦然心动」也不只是让我购买得更谨慎了,从更根本的层面上,我不再像以前那么爱买东西了!

由于身边的环境已经被「宝石」物品的光辉所笼罩,我的日常幸福水平已经提高了,也就不再需要通过购买新东西给自己带来刺激了。

于是,自然而然地,我的购物欲望也就降低了

简而言之,「无需通过购物获得快感」和「购买前深思熟虑」结合在一起,就让我们家的开销大大降低了。


以上,就是我向「百万富翁心态」转变的第一步。

其中的关键,就在于「幸福机制」的改变——

这两种「幸福机制」最关键的差异,就在于各自的「ΔH」:

  • 原本,在我平凡的日常生活中,一个正向的「ΔH」激励着我不断购买新的物品,寻求新鲜的刺激
  • 后来,在我怦然心动的生活中,买东西时正向的「ΔH」并不显著,我的消费欲望大大降低了
    • 虽然这个正向的「ΔH」不显著,但它可以很持久,这使我注重购买那些能使自己长期获得幸福的「宝石」
    • 同时,还有一个负向的「ΔH」警示着我:做出谨慎的购买行为,不要去买那些以假乱真的「玻璃」

通过「怦然心动」,我实现了幸福机制的改变,从而更加理解自己的需求,在消费时做出深思熟虑的决策。

这是我向「百万富翁心态」转变的路上,至关重要的第一步。

它不仅使我生活得更加幸福,而且还使我的年支出下降了 60%

转变二:你用多少资源换取幸福?

接下来,是我走向「百万富翁心态」的路上,经历的第 2 个转变。

​在这部分,我们也将看到,百万富翁和中产之间最明显的差别。

在《邻家的百万富翁》中,有一段是这么写的:

你或许很惊讶:节俭?这完全不符合我对富人的认知!

诚然,我们在媒体中经常见到生活奢靡的富人。但其实,在真实的百万富翁群体中,他们只占很小一部分。

根据《邻家的百万富翁》的统计,美国超过 80% 的百万富翁都是普通人,他们白手起家,在一个世代里就积累起自己的财富,是名副其实的富一代。

但是,在收入方面,他们和普通的中产其实并没有显著的差异!

让他们成为百万富翁的,并不是赚钱的能力,而是攒钱的能力!

中产和他们最根本的差异就是,中产将几乎所有的收入都用于消费,而百万富翁们通过自己的节俭将财富积累了起来。

这也完全符合我对身边朋友们的观察。

比如,我们先前提过的百万富翁小 Y(净资产 700 万,在上海买房退休)。大家猜猜,她现在一个月的生活费要多少?

1000。

一千人民币!

她住的可是上海市中心哦!面对上海的物价,就算不用付房租,有几个人敢说自己的生活费只要一千?

有人可能要问:啊?都赚了 700 万了,为什么小 Y 还生活得这么拮据?

我非常理解你的诧异,曾经的我也有同样的疑问。在我心中,「节俭」意味着一种麻烦、痛苦、拘束而不自由的感觉,它们似乎正好是「幸福」的反面。

但仔细想想,小 Y 这件事好像又有哪里不太对劲——一个不到 30 岁,只靠自己的能力就能积累 700 万财富的人,难道会刻意为了省钱而牺牲自己的幸福,让自己过得不舒服么?

当然不会!

小 Y 的生活费只有一千,是因为她只需要使用一千

她有能力只用 ¥ 1000 / 月,就过上幸福的生活——以至于她发现,即使自己再花更多的钱,也没有多大意义了!

富人的「节俭」绝不是你想象中的节衣缩食,而是一种出色的能力。

资源的使用效率

如果你不爱听「节俭」这个词,没关系!

事实上,我有一个更准确的说法——「节俭」意味着「资源的高效使用」

百万富翁和普通中产,在年龄、职业、收入上,并没有显著的差异;但在「资源的使用效率」上,百万富翁和普通中产可谓天壤之别。

在我向「百万富翁心态」转变的这三步里,前两步都和「资源的使用效率」直接相关——

第一步转变中提到的「怦然心动」,其实也是一个「资源使用效率」的问题。

拥有一件不能让自己感受到幸福的物品,是一种浪费资源的行为。

一件不令自己心动的物品,无论它曾经是用多少钱买来的,5 块也好,3000 块也好,这些钱完完全全都是被浪费的。

作为资源,这些金钱的使用效率为 0

甚至可以说比 0 还低——一件「玻璃」物品,不仅不能让我感到心动,它的存在还会让「宝石」物品蒙尘,降低我整体的幸福感。就算白送给我,我也不会留在身边。

事实上,在不乱买东西后我的支出下降了 60%。而且,我不仅没有因为少花了这部分钱而感到困扰,反而还幸福了许多。这就说明,原本支出的 60% 其实就是浪费,我曾经使用这部分资源的方式,是完全无效的!

现在,我为家里添置的每一件物品都令我感到心动,每天都持续地为我提供着幸福。可以说,至少我现在使用资源的方式是有效的!

资源的使用效率至少不是 0 了,但这个效率有没有提高空间呢?这就是今天要说的第二个问题。

按什么价格买呢?

有些东西虽然价格不同,但给我带来的幸福感是相同的——或许,它们是不同的东西,但可以互相替代;或许,根本就是同一个东西,但我用了不同的方式去买。这都会造成成本上的差异。

用更低的成本获取同等的幸福,这就是另一种对「资源使用效率」的提高。

在《邻家的百万富翁》中,有一段话描述了财富积累能手「诺斯大夫」的生活习惯——

和小 Y 一样,这位「诺斯大夫」一点也不缺钱——他拥有净资产 750 万美元,可以说相当有钱。

但是,他不喜欢浪费资源!

他是怎么买衣服的?可以看到,他买的衣服「品质合格」,而且他「不依一时冲动购买」,这恰恰就是我在第一部分里面讲的,只买「宝石」,而且买之前要「深思熟虑」,对吧?

不过这里的重点是,他还「不用全价购买」

我读到这段话的时候,突然意识到:「哎?说到全价,我们家难道有什么东西是全价买来的吗?」

于是我站起来,在家里走了好几圈,试图寻找一件全价买来的物品。

Emmm … 好像没有呢!

我不太放心,怕自己漏了什么,于是又去问了萌萌:「我们家有按全价买的东西么?」

萌萌给出了不愧是「天生百万富翁」的回答:「没有吧 … 怎么会有人按全价买东西呢?」

额 … 其实是有的 … 我曾经就对价格很不敏感,想要啥东西就直接官网原价下单,这简直就是我的家常便饭。

当然,现在我不一样了。

这就是我向百万富翁心态转变的路上,做出的第二个重要改变——绝不全价购买

比如在加拿大这边,同样是一捆小葱,有的超市卖 C$ 1.99,有的超市卖 C$ 0.99。价格相差一倍,但品质是完全一样的,那我为啥不去那个便宜的超市里买呢?

当然,我说的「全价」是指东西原本的价格,不是商家搞活动时虚标的价格。

国内电商比较发达,经常搞各种促销活动。要是你以前没有关注过一个东西的价格,乍一眼看到,确实不太容易看出它的原价。

所以,我开始关注价格,对于一个东西应该是多少钱,我要做到心中有数。

而且我发现,只要了解一个东西的价格,而且愿意稍微多花点功夫——大多数东西,我们都有办法以半价、甚至骨折价入手。

从结果上看,由于我们「绝不全价购买」任何东西,我们家的支出又进一步下降了 40%

那时间和精力呢?

不过,你可能有一个疑虑——「绝不全价购买」或许是能做到,但这不会消耗很多时间和精力么?

从前的我一定也会提出这个疑问。

首先,和金钱一样,你的时间和精力确实也是一种「资源」。

但是!通过「改变幸福机制」和「绝不全价购买」这两个转变,我已经将自己的支出降低到原先的四分之一了。

现在的我,能只用四分之一的金钱,就买到比原本更多的幸福——我的「资源使用效率」已经提高了至少 4 倍

为了把资源使用效率提高 4 倍,我当然是付出了一些时间和精力的。

但假如,我把同样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个人成长、职业发展中,你觉得,我能把自己的收入提高为原来的 4 倍么?

当然不能!

无论对谁来说,让收入提高 4 倍都是很困难的事情;相比之下,将支出降低到 1/4 真的简单太多了。

曾经,我也觉得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不该用来省钱。但实际上,这种节俭的生活方式,不仅大幅压缩了我的支出,还使我更加幸福了——

节俭为什么会使我幸福?

我们前面说过,节俭意味着对资源的高效使用。

现在我们来看看,金钱作为一种「有限资源」,我们在使用它的时候,实际上获得了什么?

  • 一部分钱,买到的是「基本生存」。比如食物、衣服、住房
  • 一部分钱,买到的是「生活品质」。比如沙发、洗衣机、扫地机
  • 还有一部分钱,买到的是「娱乐」。比如电视、音响、游戏机

以前,我每个月都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工资收入(坐标北京,到手大概 1.5w),才能获得这些东西。我资源的使用效率很低——

即使花了这么多钱,我的幸福感依然不足。尤其是生活品质和休闲娱乐,我总想要更多。

但在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之后,我发现,自己只需要用原本 1/4 的金钱,就能买到比之前更多的幸福感了。

我的资源使用情况变成了这样——

那么问题就来了——剩下 3/4 的钱怎么办?

一旦开始高效地使用资源,我就希望自己所有的资源都得到同等高效的使用

打个比方:如果花 1000 块钱,我的生活品质就能达到 100 分,而再多加 500 块钱,也只能将生活品质提升到 110 分。那我就会很犹豫,要不要加后面那 ¥500 了。

因为,后面的 ¥500 和前面的 ¥1000 相比,效率低很多——

如果我希望自己所有的资源都能得到高效的使用,那我就需要为这后面的 500 块钱,也找到一种能高效转化为幸福的方式。

但是,「基本生存」已经满足了,「生活品质」也很高了,「娱乐」也不需要更多了。在这几种幸福上继续投入资源,效率几乎一定是不高的!

最好的办法,是拿这些闲置的资源去买一些新的幸福。

有没有什么别的幸福可以买呢?

有!

我可以买一种名为「安心感」的幸福——

怎么用金钱买到「安心感」?那当然是——投资

投资与消费不同,消费是使用金钱买入物品或服务,这些东西从到手就开始贬值;而投资,是使用金钱买入资产(比如债券、股票、房产…),通过持有这些资产,我们能获得安心感。

有人可能要问,为什么投资能获得「安心感」?

打个比方,这里有一座雪山——

我们的人生,就像是从山顶走向山脚的旅程:

  • 二十岁的时候,我们刚刚开启自己的人生 …
  • 四五十岁的时候,我们走到了半山腰 …
  • 七八十岁的时候,我们慢慢步入了人生的尾声 …
  • 最后,到了一百岁,我们走完了人生的旅途。

而我们每年的收入,就像是一份被发到我们手里的「雪球」——

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,这个雪球的体积通常都不会很大。

比如小储和小光,他们就是两个平凡的普通人,从事着同样的工作,每年的工资收入也完全相同。

但是!小储的资源使用效率比小光高。所以,虽然他们的生活品质相差无几,但小光每年都要耗尽自己的收入,而小储从不会用完自己的雪球。

于是,小储就开始了投资——Ta 把每年多出来的雪球,顺着雪道滚了下去!

最开始的时候,这些雪球都不大、看着挺不起眼的——

但是过了 10 年,小储发现当初的几个雪球好像都长大了一些。而且,这几年里 Ta 还一直在继续滚新的雪球——

又过了 10 年,小储发现自己身边的这些雪球们,已经成长得相当惊人了——

甚至,和这一堆雪球的量相比,自己每年拿到的那点儿工资根本不算什么。单靠这些雪球自己往下滚,每年增值出来的量,就比 Ta 自己工作一年的收入还多。

与此同时,小光也和小储一样在人生路上走着。虽然 Ta 俩每年拿到的工资是一样的,但由于小光每年都会用光自己的工资,所以没有多余的雪球能用来滚。

小储的身边总有一堆雪球相伴,而小光只能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路上。

那你说,当小储和小光都步入中年,是谁比较安心呢?

当然是小储更安心了!至少,Ta 可一点也不担心丢掉手里的那份工作。

不过有人可能会说:投资不是有风险么?我怎么感觉投资都快让我心脏病发作了呢?

那你可能要仔细想想,你是在「投资」还是在「投机」?

投资,是买自己理解的东西。每个人了解的领域不同,掌握的知识不同,所以当然每个人「投资」的方式都不同。有的人只有存银行定期才安心,有的人炒比特币都能玩得风生水起。只要你知道自己在干什么,一切都可以是投资。

就算你怕自己的雪球跑没了,完全不投资,只是简单地把它装在包里带着,也是一份实实在在的「安心感」。

回到我们家的情况,我们在加拿大的储蓄率现在是 70%。

换句话说,我们在用自己 70% 的收入购买「安心感」,这是一份非常巨大的安心感!

而且,同样是用金钱购买幸福,购买「安心感」和购买其它种类的幸福相比,有一个独特的优势——它的效率不会遇到上限!

比如「基本生存」只用很少一部分金额就能满足,在「基本生存」上继续投入资源,边际效益是很低的。「生活品质」和「娱乐」也是如此。

但是「安心感」不会!

我用 1000 元投资,就相当于滚下了一个 1000 元大小的雪球;我用 5000 元投资,就相当于滚下了一个 5000 元大小的雪球。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,本金永远是多多益善的。

所以我用于投资的钱,全都是高效的——

回到最开始的问题,「节俭」绝不意味着对「幸福」的妥协,而是意味着:用尽可能少的资源,打造令我怦然心动的生活,而节约下来的那些资源,就用来购买另一种幸福——「安心感」。

一个原价 1000 元的东西,如果花一点儿时间和精力,我就能用 600 元买到它,我会非常高兴!因为,我不止买到了这个物品本身提供的幸福,同时也买到了价值 400 元的安心感!

这就是为什么「节俭」使我感到幸福的原因。

资源使用效率的差距

前面,我多次提到人与人之间的「资源使用效率」是不一样的,但具体能有多不一样呢?

我会用一些实际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。

养猫的例子

前些天,我和一位英国的朋友聊天,这位朋友刚在伦敦(贷款)买房。我们聊着聊着,她说到自己一直想要养猫,但是不敢养。我问她:为什么不敢养?

她说:要是养猫的话,会花掉她三分之一的薪水。同时,她还向我列举了养猫需要哪些支出:营养好的食物、高质量的猫砂、经常更换的玩具、定期使用的内外驱等等。

看得出来,她有认真了解过养猫需要什么。

不过,买这些东西,能用掉她三分之一的薪水么?她的薪水至少够她在伦敦还房贷,难道养猫的这些支出,能达到她房贷月供的三分之一?

当然,这位朋友没有实际养过猫,预算有偏差很正常。她如果真的养猫的话,也很可能发现花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。

不过呢,和这位朋友聊天也引发了我的好奇心。我们家两只猫猫的开销是多少呢?

看了账单,我感觉很安心。两只猫的所有花销加起来是 C$ 150 / 月,相比于我们每月 C$ 1900 的房租,甚至不到十分之一。

换算成人民币,平均一只猫只要 ¥375 / 月。很多人在国内养猫,月支出都不止 ¥375 吧?而且,加拿大的物价可比中国贵。

当然,有人会说,你们家是不是亏待小猫猫,给它们用的都是质量不好的便宜货?

恰恰相反!

C$ 150 首先就包括了上面这位朋友提到的一切——有营养好的食物、有高质量的猫砂、有经常更换的玩具、有定期使用的内外驱 … 而且还不止!

我们还在家里的每个房间,放上了猫猫们自己的家具,比如猫爬架、猫抓板和猫窝。

甚至,猫猫们还有一辆专属的座驾——

不是自夸,我们养猫至少比 99% 的人养得好。甚至有朋友来我们家玩,还表示下次再投胎的话,要来我们家当猫!

我也见过很多养猫的人,他们养猫的花销是我们的两三倍(甚至更高),然而他们养的猫咪,生活的幸福水平甚至不到我们家猫的一半。

一个简单的鉴别方法是,摸一下毛,你就知道一只猫的伙食好不好,我可没见过其它猫的毛像我们家的这么顺滑。

事实上,如果我不说的话,没有人能看出我们家养猫的成本只需要 C$ 150 / 月。单是图里这辆婴儿车,原价就要 C$ 500(当然我不是按原价买的)。

为什么我们只花 C$ 150 / 月,就能让猫猫们过上让人羡慕的幸福生活呢?

首先,还是我在第一部分里说过的,要先理解「需求」——理解「猫的需求」,理解「什么让猫心动」!

99% 的人养猫之前,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养猫的知识。或许很多人不服气,觉得自己看过一些视频、一些文章,但那都只是零散的信息。

而我和萌萌,学习得可比一般猫家长全面多了。

早在接第一只小猫回家之前,我们就研读了很多资料,比如其中有一本挺厚的英文书叫《Think like a cat》——看标题就知道,这本书教的就是:如何从猫的角度思考问题,理解猫的需求。

因为唯有拥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,充分理解猫的需求,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分配我们手里的资源。

你可以试着去问一个养猫的人:猫粮、罐头、冻干、熟肉、生骨肉,作为主食分别有哪些优点和缺点?Ta 要是答不出来,或者一知半解,那当 Ta 给猫买食物的时候,花的钱(资源)效率肯定是不高的。

毕竟,所有商家都说自己的产品好。他们宣传的各种卖点,一部分名不副实,一部分无关紧要,当然,也有一部分是真材实料。如果一个人自己没有鉴别能力,Ta 就只能寄希望于「一分钱一分货」,去买更贵的东西。然而,对猫最好的东西,并不见得是最贵的。

就比如我们家猫的主食是自制生骨肉,它的开销远远低于高价猫粮。

而且我们自制的生骨肉菜色很多样。除了鸡、鸭、猪、牛这些常见肉类以外,我们还经常购买兔子、河狸、袋鼠、驼鹿这些野味来丰富蛋白质的种类。

如果想要靠买商业粮,达到能和我们家猫媲美的伙食水准的话,那就只能纯罐头喂养了(还得是相当优质的罐头)。然而,罐头的营养吸收率依然不如生骨肉,开销也是生骨肉的五倍不止。

除了自制营养均衡的猫饭,我们还坚持给猫猫刷牙,以保证猫猫的健康。

当然,不论是这些罕见的食材,还是猫猫的日常用品,我们都「绝不全价购买」。

所以,对于养猫这件事来说,资源使用效率最高的方法就是,先搞明白猫猫的幸福生活需要什么,再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去换取它们。

对于生活中其它的开销来说,道理也是相通的。

只要理解幸福所需,然后绝不全价购买,就能轻松达到比普通人高 4 倍的资源使用效率。

理发的例子

不过,比普通人高区区 4 倍的资源使用效率,和真正高水平的百万富翁比起来,根本就不是什么值得拿出来炫耀的事。

我们开篇提到的百万富翁小 Y,她有一个绰号,叫「白嫖怪」。光从这个绰号就能听出来,她做很多事情根本不花钱!

比如有一次她的头发长了,想要修剪一下。如果你是小 Y 的话,怎么才能既达到目标,效果还要好,又不用花钱呢?

估计很多人听到这,大脑都是一片空白——啊?还有这种可能么?

但是小 Y 就会想:理发作为一种技能,是不是有学校在教?那理发学校是不是需要模特?如果我志愿去当模特,对方是不是不能收我钱?而且,由于是老师亲手剪的,理发质量肯定有保证!

于是她找人一问,果然有这种需求!

结果,百万富翁小 Y 去理发——不仅没花钱,反而倒赚了 ¥250!

所以,这就是水平的差距。同样是不到 30 岁的人,为什么小 Y 已经是「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」了,而我还只是走在通往百万富翁的路上?很明显我们之间「资源使用效率」有很大的差异!

我和萌萌也会觉得,去理发店理发是一笔效率很低的消费。但是由于水平所限,我们构思不出小 Y 这种 idea,所以都是自己理发。

当然,由于积年累月的实践,我们自己的水平也不低。至少比起随便找一个 Tony 老师,我们剪出自己满意的效果的概率还高一点。

但我们毕竟还是有支出的(买理发器材),效果肯定也没有理发学校的老师剪得好。

所以,你说小 Y 的「资源使用效率」是普通人的几倍呢?那根本无法量化,只能说高得突破天际

仔细想想,小 Y 这次理发到底用了什么「资源」?

其实,只有「人际资源」,她就是问了一下自己学过理发的朋友,有没有这种需求?

大家千万不要误以为小 Y 有很多的人际资源!

之前玩 MBTI 人格类型测试的时候,我们就发现她是一个内向型的人,朋友并不多。也就是说,她拥有的人际资源一定是比大部分人都少的。

然而,有限的资源在小 Y 手里,得到了充分的使用。

你或许不认识学过理发的朋友,但是你一定认识很多有其它特长、其它才能、了解其它领域的人。然而,这份人际资源是放在你的手里,还是放在小 Y 手里,就会显示出巨大的效率差异。

如何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?

所以,在「资源的使用效率」上,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。

那对于普通人来说,要怎么样提高这个效率呢?

一方面,我在第一部分「幸福机制」里已经说过——要理解「什么东西」能为自己提供幸福,避免把资源浪费在此外的地方。

另一方面,就是我现在说的「绝不全价购买」——在购买那些能提供幸福的「东西」时,也不要浪费多余的资源。

那具体怎么做到「绝不全价购买」呢?这里我就分享一下自己的实际经验。

记录支出

首先,既然想要「绝不全价购买」,那我肯定要知道——「全价」是多少?

我以前对价格缺乏关注,如果当时你和我说「绝不全价购买」,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做。毕竟,我心中根本没有「一个东西该是什么价格」的概念。

而后来,我做了一件事情,它很好地训练了我对价格的感知,那就是记录自己的支出

对「价格」的意识就是对「资源」的意识,对于曾经没有这个意识的我来说,提高「资源的效率」无从谈起。

通过记账,我渐渐了解,自己具体在使用多少资源换取幸福。

神奇的是,自从 2018 年我开始记账以来,家里的支出就逐年下降。

为什么效果这么显著?

因为每一次回顾自己的支出,我都会发现在资源的分配上有值得优化的地方。

所以记账为我带来的,不只是对「价格」的了解;在某种意义上,记账和怦然心动一样,也加深了我对自己「需求」的理解——

  • 怦然心动,是从「物品」的角度入手,让我们审视:自己拥有的所有物品,是不是都充分为自己带来了幸福?
  • 记录支出,是从「金钱」的角度入手,让我们审视:自己拥有的金钱资源,都为我们换到了什么?

我们用金钱换到的,不一定是「实体物品」,还有可能是「无实体的服务」——比如学费、会员费、给游戏充值、给主播打赏,等等。

这种支出非常隐形,你在整理自己的物品的时候,是看不见它们的,也就没有机会去审视,买到的「服务」令不令人心动?

我们家在第一次记账的时候,就意外地发现:我们一年在外卖上就花了¥11750!

我们来好好审视一下:一年用了这么多资源,最后换到了什么?

一顿外卖的成本中,其实 80% 都花在了「服务」上,比如平台、商家、骑手的服务;相比之下,「食材」本身是很便宜的,最多只占外卖成本的 20%。

然而呢,我们对这个「服务」并不满意!没有一家外卖符合我和萌萌的口味,因为我们口味比较清淡,而外卖都太油腻了!

这显然是一种「资源使用效率」的低下——我们一年花了这么多钱,却没有买到令人心动的服务。

这种对资源的低效使用,是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!

于是我和萌萌商讨出了一个解决方案——自己做饭就好了!既能做出自己喜欢吃的菜,买食材也比外卖便宜很多。但有一个问题:我们都不愿意做饭 …

所以问题就变成了: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做饭呢?

经过进一步的讨论,我们发现,其实我们讨厌的不是做饭的过程本身,而是自己做饭之后就必须洗锅洗碗,而我们俩没人愿意洗。

所以呢,我们决定买一台洗碗机(而且必须是能洗锅的大型洗碗机),希望它能帮我们节省在外卖上的支出。

你没有看错:我们家决定添置洗碗机的时候,主要是为了省钱。

事实上,洗碗机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!

添置洗碗机的一年后,我们在记账时惊喜地发现——「外卖」这个类目的年支出,已经降低到了 ¥2370。相比于此前的 ¥11750,下降了整整 ¥9380!

我们买洗碗机花了多少钱呢?¥2499。

刚来我们家的第一年,洗碗机为我们节省下来的开支,就已经远远超过了自己的身价。而且,洗碗机可不止能用一年。

有人可能要问:自己做饭的频率高了,食材成本不是也会变多么?

确实如此,但食材远比服务便宜。相比于「外卖」支出下降的 ¥9380 / 年,我们的「食材」支出只多了¥1905 / 年。而且我当年比较懒,买食材用的也是外卖平台,里面依然有不少服务费的成分,真正的食材成本其实比这更低。

此外,由于经常自己做饭,我们做的饭也越来越好吃了。尤其是我们家萌萌,现在萌萌做出来的美味佳肴,根本不是任何外卖能与之相提并论的。

所以,「记录支出」一方面让我理解价格,为「绝不全价购买」做好准备;另一方面也让我进一步审视自己的需求,在理解了自己的需求之后,我的生活品质有时还能更上一层楼。

关注优惠

既然已经知道了「全价」是多少,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,怎么才能不按「全价」去买?

当然是要关注优惠和折扣信息

在国内,电商很发达,信息渠道比较透明。优惠信息去哪里找,可能很多人都知道,比如像「什么值得买」上可以看到好价推荐,豆瓣的省钱小组里面也有很多神奇的优惠信息。

在加拿大这边,买东西主要是去超市(类似沃尔玛的大商场)。很多人虽然长期生活在这边,经常去超市,但是却不清楚超市的优惠信息怎么获取。

超市通常会预先规划好接下来一周的优惠活动,提前发 Flyer(广告传单)吸引顾客前来。

Flyer 不仅有纸质的,也有电子版。这边还有专门的 App 会整合所有商家的电子传单,并提供搜索功能。我们用的 App 是 Flipp,我们已经养成去超市之前,就先打开 Flipp 搜索一下的习惯。

比如,如果我想买哈根达斯,就会发现这些店有特价——

↑ 可以看到,在 Sobeys 和 FreshCo 这两家店,这周都能以 C$ 4.99 的价格买到哈根达斯任意口味的冰激凌。

由于我平时就有了解哈根达斯的价格,我知道它的原价一般是 C$ 5.99。那现在 C$ 4.99 就是 83 折,属于还不错的价格,想吃的话我就可以买两桶。

同时,Flyer 还有更进一步的玩法——Price Match(价格匹配)。

有一些超市为了从竞争对手那里争取顾客,会提供 Price Match 承诺——你在别的商家看到了更低的价格?没问题,我们给你匹配同样的价格!

比如我们常去的一家超市叫 NoFrills,在结账柜台旁边可以看到它贴出来的申明,上面写着自己能 Match 的商家——

可以看到,刚才的 FreshCo 和 Sobeys 这两家店都在 NoFrills 的列表上。

这就意味着,FreshCo 和 Sobeys 在自己的传单上发布的优惠价,同时也对 NoFrills 生效!

所以,如果我今天不方便去 FreshCo 和 Sobeys,或者我喜欢的哈根达斯口味在这两家售罄了,那我完全可以去 NoFrills 买。

去了 NoFrills,我就拿起一桶标着正常价的哈根达斯去结账,只要向收银员说明自己需要 Price Match,并且出示 FreshCo 或者 Sobeys 的电子传单就可以了。

这样一来,即使这桶哈根达斯的标价是 C$ 6.49,NoFrills 还是只能收我 C$ 4.99。

使用 Flyer 和 Price Match,是玩转加拿大超市的基础套路。

只要出门前查查 Flyer,很多东西都是可以轻易做到「绝不全价购买」的。像鸡蛋、牛奶、大米之类的日常百货,我们自从来加拿大之后就没有买过全价的。毕竟有这么多家超市,这家不打折,总有另一家打折。

不过,如果我对自己身边的优惠信息再多给予一些关注的话,我就可能发现,还有更低价的方案。

比如,萌萌有一个 PC 账号,加拿大的很多超市(包括 NoFrills)都是 PC 旗下的超市,参与 PC 的积分活动。

如果我们看一下萌萌的 PC 账号,就会注意到 PC 给了她发一个哈根达斯冰激凌的 offer——

↑ 这个优惠券说:在 NoFrills 购买哈根达斯冰激凌,每购买一件就赠送 1500 积分(相当于 C$ 1.5 的现金,随时可以在 PC 旗下的超市使用)。

但由于哈根达斯在 NoFrills 里标价就是 C$ 6.49,其实就算返我价值 C$ 1.5 的积分,成本也相当于 C$ 4.99。好像和 FreshCo / Sobeys 传单上的价格一样,没啥好稀奇的?

嘿嘿 … 其实,「PC 积分」和「Price Match」是可以叠加的哦!

所以,现在去 NoFrills 买哈根达斯,我可以 Price Match 别家超市里 C$ 4.99 的优惠价,同时还能拿价值 C$ 1.5 的积分,其实就是 C$ 3.49 一桶哈根达斯哦!

这相当于 58 折,成本又降低了,可喜可贺!

不过,其实这还没结束。

为什么说咱们家萌萌是「天生百万富翁心态」呢?这就要体现出来了——PC 积分也是一种「资源」。

资源,就要充分有效地利用!

这 1500 积分,虽然随时都能兑换成 C$ 1.5 的现金,但这不是它最有效的使用方式!

一年中,会有几次特殊的活动(比如黑五),这时 PC 积分会膨胀。如果等到这个时候再使用,PC 积分能发挥出大约平时 1.6 倍的价值。

萌萌在拿到积分以后,一定会等这种时机再去使用。

按照她这么做,一桶哈根达斯冰激凌的成本是多少呢?是:C$ 4.99 (Price Match) – 1.5 (PC 积分) × 1.6 (积分膨胀) = C$ 2.59。

相比于 C$ 5.99 的原价,这已经是 43 折了!如果爱吃哈根达斯的话,我们应该趁这个时候疯狂囤货!

但实际上,我们来加拿大之后,吃冰激凌吃腻了 … 既然它已经不令我们「心动」了,无论按多低的价格买,资源的效率都是 0!所以,就算价格很便宜,我们还是不会买。

你可能觉得,我刚才只是分享了一套针对北美超市的优惠组合拳。

其实,核心思路在国内也是通用的——优惠和优惠如果能互相叠加,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好价!

比如萌萌现在用的 iPhone 是从国内带来的,她买的时候用了 618 满减 + 88 VIP 券。单是叠加了这 2 种优惠,萌萌买到的全新 iPhone 就比闲鱼上二手的还便宜。

豆瓣的省钱小组里,也经常有人分享各种省钱技巧,本质通常也是各种优惠的叠加(满减 + 优惠券 + 红包 + 返利)。

或许有人要说,使用优惠谁不会!我的问题是,我想买的东西打折时,也没人通知我呀?

那怎么才能日常获取到这些优惠信息呢?这就又要请出我们家「天生百万富翁」的萌萌了。

大家请看,这是萌萌的小红书主页:

有没有发现,这里全是清一色的优惠信息?

哈哈,其实这是她专门养的小红书号。

大家都知道,平台的推荐算法会记录我们的行为,推送我们感兴趣的信息。

萌萌正是利用了这个特性,她只点赞优惠折扣相关的推文,然后对其它的一切都点「不感兴趣」。很快,她的小红书就被调教成一个只展示加拿大优惠活动的账号了。

小红书上当然有更多中国的优惠信息,你也可以养一个像这样的小号,只关注省钱博主。平时没事刷一下,或许就能找到你的刚需好价。

买卖二手

买东西的时候想要做到史低价,确实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。

我觉得,有些时候,与其费脑筋凑优惠购买全新商品,不如直接买二手。

购买二手商品,也是「绝不全价购买」的高效手段。

不过,二手商品不是什么都能买的。别忘了,我们买到的东西,依然必须是「宝石」!这是最基本的原则。

有没有什么东西,即使是被二手买来,为我们生活增添的幸福感也和全新的一样呢?

我发现,确实有!它们大多是高质量的耐用品

比如,我自己用的 iPhone 就是在国内二手买的,到现在快两年了,一直运行得很稳定,是令我非常心动的「宝石」物品。

而且,这类高质量耐用品,如果将来需要转手,它们也比较保值。

对!在二手平台上,我们不只可以买东西,还可以卖!

比如这是我的闲鱼账号:

↑ 可以看到,我在闲鱼上一共也就卖了 142 件商品,但赚了 ¥39000 多——这就是因为,它们几乎都是高质量的耐用品,比较保值。

你可能要问,既然这些东西品质这么好,为啥要卖呢?

它们的品质好,不见得对我来说就是「宝石」。

大概每隔一两年,我们家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所有物品,再做一次是否「怦然心动」的选择(由于我们对自己的物品很熟悉了,所以只需要花一两个晚上)。

我卖的这些闲置,大多都是在这时候被淘汰出来的。

虽然前面我们说过不令人心动的物品都要扔掉,但其实不扔掉也行,可以卖掉!

毕竟,这些物品现在也是我的「资源」!对它们最有效率的使用方式就是把它们转卖出去,让它们去真正需要它们的人身边,物尽其用。

虽然对我来说是「玻璃」,但它们说不定是别人的「宝石」。

当然,被我卖掉的这些东西,买来的时候成本肯定是不止 ¥39000 的。而且我以前经常全价买东西,一个全价买来的物品被二手卖出的时候,我能收回的成本通常不到 50%。

但后来,由于有了财务自由的梦想,我开始注重节俭,情况就不一样了。

2018 年,我入手了一把二手的人体工学椅,花了 ¥1800;在 2021 年要离开北京的时候,我在闲鱼上挂 ¥1400,立即就被人秒拍。

这把人体工学椅的原价,是这个画风的:

卖我这把椅子的,是一家专门做中高档家具的公司,他们从破产的公司手里批量采购,所以价格低廉。

而且他们还会对椅子进行专业清洗,实际到手的时候,我感觉和全新的没两样。

1 万块钱的椅子坐起来确实非常舒服,而且不仅人爱用,猫猫也爱用。猫猫们不仅经常在上面睡觉,偶尔还拿蜂窝状的椅背当磨爪板用。不过我们也不管猫,因为完全没有必要,猫爪根本无法对椅背造成任何肉眼可见的损伤。你就可以想象这把椅子的做工有多扎实了。

¥1800 买入,¥1400 转让,我用 ¥400 的成本,就在一把原价上万的好椅子上享受了 3 年,这是一笔很划算的交易。

曾经,我总是全价购买东西。虽然那时候我花钱如流水,但其实,生活质量并不见得有多高。

比如我的上一把办公椅,就是 2015 年的时候全价买来的,当时花了 ¥500。在我 2018 年淘汰它的时候,它只卖了 ¥100。

同样是用了 3 年,同样是 ¥400 的成本。我现在享受的是原价 ¥10000 的椅子,曾经却只能用上原价 ¥500 的椅子——这就是「资源使用效率」的差异!

在讲第一部分「幸福机制」的时候,我说自己现在谨慎消费。但不得不承认,无论再怎么谨慎,我偶尔还是会失手买到「玻璃」。

不过没关系!只要我入手的成本足够低,即使之后它们不令我心动了,再将其转手出去,也不会造成多大的损失。

甚至,还可能会赚到钱!

在黑五,我们用 C$ 50 的优惠价买了一个原价 C$ 100 的猫爬架。到手后发现不太合适,于是我们挂到 Facebook Marketplace 上转手,很快就被人用 C$ 70 抱走了。

还有一次,我们在 Walmart 捡了一张 C$ 60 的超大折叠桌,最后卖了 C$ 80!

不过,赚到钱的只是少数情况,一般物品大多需要折价一些才能卖出去。

对我们来说,卖二手主要是一种回血的手段,在我们不小心买错东西的时候,能够最大化的收回成本。

然而,百万富翁小 Y 就不一样了。

小 Y 也经常卖二手,而且她卖的时候总能赚到钱!

比如她喜欢玩娃娃,就是那种 30cm 左右的 bjd 娃娃——

我们都知道,娃娃这种小众爱好是很烧钱的。但是,烧钱去玩爱好?那妥妥是中产的行为。

对于百万富翁小 Y 来说,玩肯定是要玩的。然而呢——不花钱!甚至还倒赚钱!

她很快看到这里存在倒买倒卖的机会,因为娃娃都是定制品,需要交钱预定,几个月后才能拿货——换句话说,这是一种「期货」。

然而,人们都更愿意买「现货」——我想要!现在就想要!对吧?

所以期货和现货之间就存在一个价差,比如一个娃娃价格 800,而现货可以卖出 1200-1500。

而且小 Y 发现,不止是娃娃本体,所有娃娃相关的东西几乎都是手工制作的,数量十分有限。如果一个东西限量,就可能潜藏着巨大的获利空间。比如,要是你能看出某件娃娃衣服会火,那你全新 400 买来,转手就能卖 800!

小 Y 就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和眼光,准确地识别出了很多有升值空间的娃娃商品。

所以,同样是玩娃娃,中产们烧钱玩,百万富翁小 Y 却是一边玩一边挣钱。而且,无论是玩娃娃,还是赚钱,这一切的过程都让她感到幸福!


现在回头想想,生活在上海的百万富翁小 Y,每个月只花 ¥1000,是不是不令你感到惊讶了呢?

小 Y 用 ¥1000 过上的,显然不是一般人用 ¥1000 过上的生活。这个差距,可能有云泥之别!

当然,小 Y 的这种程度的商业头脑和眼光,可能确实需要一点天赋。

但是,我们也没必要达到小 Y 的水平!

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得还算体面的中产,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收入,那其实只要将自己的「资源使用效率」提高至少 4 倍,打造出既令自己心动、成本又低的生活。那么,达成财务自由也好,成为百万富翁也好,都是迟早的事。

在下图中,我用蓝色的圈圈出了能够提高「资源使用效率」的方式,并用箭头标识了它们产生的效果:

我提到的这些方式,无论是「怦然心动」、「记录支出」,还是「关注优惠」、「买卖二手」,都是我们普通人有能力做到的事情。

转变三:你怎么对待地上的钱?

接下来,我来聊聊自己向「百万富翁心态」转变的过程中,经历的最后一步。

很多人都听过一个段子:要是比尔盖茨看到地上有 100 美元,他会捡么?有人认为他不会。为什么呢?因为在弯腰捡钱的一秒钟,他创造的价值已经远远高于 100 美元了。

但在我看来,比尔盖茨一定会捡。

为什么比尔盖茨是比尔盖茨呢?因为他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。无论是金钱、人际还是技术资源,如果他不能以超乎常人的效率去使用,他就不可能一度成为世界首富。

当一个「资源使用效率」极高的人,看到地上躺着 100 美元的时候,他看到的是什么?

他看到的,是没有被充分利用的资源!

所以他一定会把它捡起来,至于捡起来以后怎么办,之后再考虑。「捡起来」这个行为本身不需要任何思考、任何计算,只是一个单纯的习惯——看到没有被充分利用的资源,就要改善这个情况!

甚至可以说,非要让一个「资源使用效率」很高的人,无视地上躺着的钱,他心里是很不舒服的。

后来大家也真的去问了比尔盖茨这个问题,他理所应当地回复:当然会捡!

这也恰恰是我向「百万富翁心态」转变的过程中,经历的第三步——以前,我总是对躺在地上的钱熟视无睹;现在,我会把它们捡起来。

哪里有钱可以捡?

当然,我们走在路上,几乎是不可能捡到钱的。

但是,确实有很多钱,能够被轻轻松松地放进我们的口袋里,这就是我们常说的「薅羊毛」。

返利

薅羊毛可不是什么丢人的事。甚至,有时候羊毛不见得出在别人身上,就出在我们自己身上!

最典型的这种羊毛,就是返利

「返利」,是我们先给商家带去了「利」润,商家才从中「返」一点回来给我们。

大家都知道,刷信用卡是有返利的。

但你会不会好奇,为什么 Amex 返利比较高,但能刷 Amex 的商家比较少;而 Mastercard / Visa 返利一般,但在大多数地方都能刷?甚至,为什么有一些小商铺,收款的时候根本不支持信用卡呢?

那是因为,如果你刷信用卡付款,商家是需要给银行付手续费的,手续费会根据信用卡机构的不同而变化。

所以同样是付 100:如果你用的是现金,商家确实拿到了 100;如果你刷 Mastercard,商家可能只拿到 97;而如果你刷 Amex,没准商家就只能拿 95 了。

那为什么有些商家愿意付这份手续费呢?当然是因为他赚的更多啦!

所以,越是高端的商场酒店餐馆,就越是什么卡都支持——因为,他东西卖得贵!

这些商家从你身上赚到了好多钱,他们并不介意付银行一点手续费。而银行拿到了手续费,他们也不介意「返」给你一点。

然而和很多人一样,我曾经从来不在乎返利。

我总是出手阔绰,大方地为别人送去利润,但别人说要返一些给我的时候,我却不屑一顾!

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?本质上,是因为我无法有效利用自己的「资源」!

「资源使用效率」低的话,同样的一份资源,在我的眼中的价值就比较低——因为,我不能用它换到多少有价值的东西。

而当我提高了自己的「资源使用效率」后,每一份资源我都觉得很珍贵。因为,我现在能用它换到的东西,价值至少是曾经的 4 倍。

所以,现在我发现什么东西有返利,我当然会毫不犹豫地收下!

就比如信用卡的返利。现在买东西的时候,凡是能刷信用卡的,我一定会刷信用卡。而且,刷的一定是手中返利率最高的那张卡!

在加拿大这边,一张信用卡会给你多少返利,取决于你在什么类型的商家消费,常见的商家有这几种:

  • Groceries:超市
  • Restaurants:餐厅、咖啡厅
  • Gas:加油站、充电桩
  • Bills:账单支出(比如话费、网费、保险费)

最优情况下,在这些商家消费,返利率能达到 5%(如果用来兑换机酒甚至能达到 9%);而在其它类型的商家消费,最高也能返 2%。

不过,没有一张单独的信用卡,能在所有类别的商家都给你最高的返利率。我们通常需要结合多张信用卡,才能实现整体返利率的最大化。

比如有这样两张卡:

  • A 卡(年费 120):Groceries 返 5%,Gas 返 3%,Bills 返 2%,其它一律返 1%
  • B 卡(免年费):Restaurants 返 4%,其它一律只返 0.5%

很显然,我们去超市应该用 A 卡,去餐厅吃饭应该用 B 卡。

然而信用卡也不是越多越好,因为很多返现高的卡有年费。所以需要计算一下,才能判断一张卡的年费值不值得交。

对于我们家来说,这件事情很简单。因为,我们有记录自己的支出。在准备薅信用卡羊毛之前,我回顾了家里过去一年的账单,轻松就计算出一套最优的信用卡组合方案!

另外,在电商网站买东西的时候,我们还能拿到返利网站的返利

我们在加拿大常用的返利网站,是 Rakuten.ca——只要通过 Rakuten 的链接去电商网站买东西,Rakuten 就会提供 1% – 2% 的返利。偶尔做活动的时候,Rakuten 的返利还会高达 10%!

拿返利,是非常省心的一种薅羊毛方式,它几乎是 0 成本的——毫不夸张的说,这真的跟从地上把钱捡起来没什么两样!

然而实际上,我看身边的人大多都只用一张信用卡(甚至没有信用卡),也很少有人用过像 Rakuten 这样的返利网站。究其原因,还是资源使用效率的问题。效率够高,就自然会觉得,看似小小的返利,也是一份足够有价值的资源。

而且,返利的羊毛是出在自己身上的。现在我去薅它,只是把自己掉下去的毛捡回来而已。

不过对我们家来说,由于资源使用效率已经比较高了,我们本身就不怎么「掉毛」,当然也没有太多的毛可以捡。所以靠返利的方式,我们能薅到的羊毛不算很多,大概是 C$ 300 / 年。

但作为一个 0 成本、而且能长期使用的薅毛方式,这个收益还是很可观的。

你想,我前面提到的那张人体工学椅,平摊下来每年成本不超过 C$ 30。也就是说,捡回的这 C$ 300,够我家买 10 个这样的高档家具!

新用户奖励

不过,我们不能局限于捡自己掉下来的钱,还要放眼看看世界。

你会发现,这个世界上居然有人想送你钱!

很典型的例子,就是各种新用户奖励

比如上面提到的返利网站 Rakuten.ca,就为新用户提供 C$ 30 的奖励,还没有用上的加拿大小伙伴可以通过我的推荐链接注册哦~!

不过要说谁送钱最慷慨?那还是非银行莫属!

银行送钱有多大方呢?

几乎去任何一家银行开户,银行都会送我 C$ 300+,同时免除第一年的费用;如果我再办一张信用卡,银行还会再给我 C$ 200+。

国内的小伙伴可能很惊讶,银行开户怎么还送钱呢?

的确,只有北美这边的银行才送钱。为什么呢?因为北美的银行账户收费特别贵!所以为了鼓励用户来使用自己的服务,银行纷纷推出了吸引新用户的活动。

当然,银行的开户奖励也不是白给的,它需要我完成几个小任务,比如把这张卡设为工资卡,或者用它付两笔账单之类的。这些任务一般都很简单。

但更重要的是,如果要薅这些银行的开户羊毛,一年后一定要记得把卡关掉!不然从第二年开始,就会产生高昂的费用。(北美的小伙伴注意:信用卡最好不要关,会影响信用分,可以降级成免年费的卡)

与拿返利这种 0 成本的方式相比,薅开户奖励确实是要多费一点功夫,但成果也更丰厚!

每三个月我都会去一家新银行开户,拿 C$ 500+ 的开户奖励。一年下来,我总共就能从 4 家银行薅到 C$ 2000+,这都够付我家一个月的房租了!

而我一年在这上面可能也就花了 10 个小时。

一个普通人,有谁能用 10 个小时赚到自己一个月的房租么?没有吧!

所以这个效率其实相当高。

然而,身边却很少有人这么做,难道大家是看不起这点「小钱」么?


薅羊毛,其实也是个很深的学问,甚至有人只靠薅羊毛就能实现财务自由。我对这些「高级薅法」了解不多,也没有实际操作过,但毫无疑问是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。

我今天分享的「返利」和「新用户奖励」,是对任何一个有稳定工作的人来说,都切实可行、不花时间、省心省力的方式。

我们家通过薅羊毛,又进一步让家庭的整体支出下降了 10%——

总结

「改变幸福机制」、「绝不全价购买」和「捡起地上的钱」,就是我从中产心态走向百万富翁心态的 3 个重要转变。

相信看到这里的你,已经完全能理解,为什么在收入不高、物价却很高的「万税之国」加拿大,我们家也依然能只用 30% 的收入,过上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了。

不过从周围的朋友身上,我注意到一个问题。

在我今天分享的这许多方法中,似乎唯有薅羊毛的技巧最引人注目,大家总会注意到我们薅羊毛的行为,向我们请教各种薅毛技巧。

如果你也在加拿大,听到我说只要 10 个小时就能薅到一个月房租的时候,你会不会也摩拳擦掌,跃跃欲试了呢?

STOP!!!

你想想,我今天说了什么?

如果把我经历的转变概括成三个词,就是「幸福」、「节俭」和「羊毛」。

你有没有注意到,它们是有顺序的?

这个顺序,很重要!

为什么顺序还有讲究?

先薅「羊毛」好不好?

看完这篇文章,如果你最先关注的是「羊毛」,这也很正常,因为薅羊毛是最简单的——谁不会刷信用卡呢?谁不会开个银行账户呢?

但我必须要说:如果你打算从「羊毛」入手,会有很大的问题!

为什么呢?

假设我们参加同一个活动,无论是你去薅羊毛,还是我去薅羊毛,亦或是百万富翁小 Y 去薅羊毛,大家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都是一样的。

我们三个人费了同样一番努力,薅到的也同样是 1000 块钱。

但是呢,如果你没有经历前面「幸福」、「节俭」这两个步骤,那你的「资源使用效率」就依然没有变,这 1000 块钱的意义就是不同的——

  • 对你来说,1000 块钱可能就只是 1000 块钱
  • 对我来说,我现在至少能用这 1000 块钱,换取曾经 4000 块钱都买不到的生活质量
  • 而小 Y 薅到的 1000 块钱,这就很可怕了 … 你甚至无法想象,这 1000 到了她手里,最后能增值成多少!

所以在薅羊毛之前,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:你薅到的羊毛,打算拿来做什么?

你会不会觉得,自己薅羊毛「赚到」了 1000,现在就可以拿这 1000 去「消费」了?

不瞒你说,我曾经也会这么想,每次升职加薪、公司发奖金的时候,我都觉得:「我真棒!我又多赚了一笔!可以买更多东西啦!」

之前我决定养猫,也是因为刚得到了一次加薪,我当时就感觉:「呀!我有钱啦,可以养猫了!」

但现在回头一看,那次加薪的幅度也就是 10% 而已。

我当年使用资源的效率那么低,我的工资有 80% 都是被浪费掉的资源。如果当时我能提高自己的资源使用效率,钱不就能多出 80% 了么,区区 10% 有什么好激动的呢?

让我们回想一下这张图:

为什么我们家现在有 70% 的收入可以用于投资,换取「安心感」?

正是因为,我们已经提高过自己的「资源使用效率」。我们想要过上高品质的幸福生活,这个愿望只用 30% 的收入就已经达成了。

所以现在当我们得到更多的收入,比如升职加薪、比如薅到了羊毛,我们会用这些额外的收入做什么呢?

当然是继续投资!

我们会把这些新增的收入,当做一个新的「雪球」滚下去,为自己换取更大的「安心感」。

对于我们家来说,投资,是这些额外收入唯一可能的使用方式。因为只有这样,才足够「高效」。

先注重「节俭」好不好?

同样的,还有人看完文章以后,最先关注的是「节俭」。

毕竟,《邻家的百万富翁》也告诉我们——如果用三个词概括富人,那就是「节俭、节俭、再节俭」。

所以,只要学会了「节俭」,我是不是就能成为百万富翁了?比如,我现在就开始记录支出、关注优惠、买卖二手,这样行不行?

Emmm … 这就有点复杂了。

比起先薅「羊毛」,先注重「节俭」确实好得多——至少你是在提高「资源的使用效率」了!

但是说实话,我还是觉得这样有问题。

从逻辑上看,如果你很注重「节俭」,你确实能成为「百万富翁」。但是呢,你成为了一名「节俭的百万富翁」… 没有人想要成为「节俭的百万富翁」!

你真正想成为的,是「幸福的百万富翁」,对吧?

所以这就是问题:「节俭」不一定让你更「幸福」,甚至可能还让你觉得「不幸福」。

记录支出,会让你更幸福么?好像不一定。

关注优惠,会让你更幸福么?好像不一定。

买卖二手,会让你更幸福么?好像也不一定。

然而,「怦然心动」会让你更幸福么?这是一定的!

只有「怦然心动」能提高你的「日常幸福水平」,也只有感到更幸福,你的「幸福机制」才会改变!

当你不断地用新的消费来让自己感到幸福时,你最缺的不是「节俭」,而是「幸福」!(或者更准确的说,你需要一种更能保持住的幸福)

从实践的角度看,如果没有「幸福机制」作为基础,「节俭」其实也是非常困难的!

如果你的幸福需要买 100 样东西来填补,而我的幸福只需要 20 颗宝石。那你说,我们俩谁更容易做到「绝不全价购买」呢?

而且,我这样精挑细选地「绝不全价购买」20 颗宝石,很有可能并不比你随手用全价买 100 样东西麻烦多少。

结束语

《孙子兵法》云:「古之善战者,胜于易胜者;故善战者之胜也,无智名,无勇功。」

意思是说,真正能够取胜的将军,从来都是「先胜」的——没战之前,他就已经胜了。

他「胜于易胜」——他制造了一种「势态」,在这个形势下已经很容易胜了,所以他一举手,就把对方胜了。

关键在于制造最初的那个「势态」,有了这个势态之后,根本用不着什么智慧,也不需要什么勇敢,所以说「无智名,无勇功」。

财富也是如此,百万富翁从来都是「先富」的!

这种「富」首先体现为「精神层面的富有」。他们有一种「幸福机制」,无需过度消费物质,就能维持高度的幸福感。

可以说,他们「富于易富」——有了这种「幸福机制」,他们很容易就能积累财富,在这个情况下,想不富都难!

我后面说的那些省钱小妙招、薅毛小技巧,当然也都很有帮助,但它们是任何人只要有心都能掌握的东西,谈不上什么「智名」,也没有什么「勇功」。

关键就在于最初的那个「幸福机制」,它奠定了一个人能富起来的「势态」。

「改变幸福机制」也是这里边最难做到的一件事,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:怎么才能获得经久不衰的幸福?

即使在这最难的一步上,我也希望自己给了大家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,那就是——用「怦然心动」为自己打造一片宝石的海洋。


总的来说,我们要做的就是:

第一步,了解自己——是什么令我心动?什么让我幸福?

第二步,了解世界——这些东西应该是什么价格?我可以用多少资源去换取?

通过这两步,我们逐渐就能养成「高效使用资源」的习惯:每一份资源,我们都试图最大化地转化为幸福。

自然而然地,我们就会到达最后一步,捡起地上的钱——习惯于「高效使用资源」之后,我们自然会珍视这些钱的价值。

《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》中说——幸福,就是只被令人怦然心动的物品所环绕的感觉!

我也要说——

在通往百万富翁的路上,幸福,就是只被高效使用的资源所环绕的感觉!

1人评论了“我如何走上幸福的百万富翁之路”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