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性的迷茫

为什么我们会迷茫?

读研还是工作?进996大厂还是进国企?生孩子还是不生?在人生的种种选择面前,我们难免不会迷茫。

有人说,因为你目标不明确,因为你不够了解自己。但我认为,这些说法都是表面现象,真正本质的原因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—— 因为你理性。

首先要声明,理性于个人、于社会都有积极意义。Luca 绝不是说理性不好,而是说,我们应该认识到理性存在局限。

最近我在刘擎的西方现代思想课中学到了这一点,在后续与朋友的交流中也加深了自己的认识。在本文中,我就向大家展示「理性」与「迷茫」之间的逻辑链条。

什么是理性?

一个「理性」的人,总是寻求着逻辑自洽 —— 如果 Ta 有一个信念,就希望自己有相信它的可靠理由;如果 Ta 做出某项行为,就希望自己有采取这个行动的合理原因。

举个例子,「现代科学」就是理性化活动最典型的体现。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历史 ——

在古代,人们相信有神,比如中国道教神话中有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,再比如西方的基督教中有上帝,伊斯兰教中有真主。总之,人对世界的认知中有一种神秘的、高于人类本身的元素。

但后来,「理性」逐渐发展起来,人们对这些迷信、宗教逐渐产生了质疑,认为这些虚无缥缈的神秘概念并不存在,不值得被自己相信。也是在这时,现代科学得到了发展,无数伟大的科学家发表了自己的科学理论,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,人们越来越相信科学。

可以说,「现代科学」就是继承「理性」血脉的亲生子。

想要了解「理性」的局限在哪里,我们可以以科学为例,先思考一下「科学」的局限在哪里。

科学的局限

如果我问你:「你相信科学发展一定会使人类生活变得更好么?」,你会怎么回答?

如果你毫不犹豫地大喊相信,那你很可能是在盲目乐观。

思想家马克斯·韦伯举过一个例子:有一位病人生命垂危,如果实施抢救,医学技术就能维持他的生命,但无法恢复他的意识。那问题来了,我们应不应该抢救这位病人?

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,比如我们在网上经常看到的火车扳道工问题(是撞3个小孩还是撞1个?),以及像汽车自动驾驶将来势必会遇到的事故决策困境(撞左边还是撞右边?)。

可以看到,这类涉及了「价值」和「意义」的问题,就超出了科学的边界。无论在科学多么发达的时代,这些问题都无法用科学来回答。

换句话说:科学只能给予我们「手段」,但不能教会我们「选择」。

20 世纪的战争历史(比如纳粹大屠杀,再比如广岛和长崎)告诉我们,在科技手段的加持下,少数人做出的选择,就足以造成比以往任何一个世纪中都更大的灾难。

有人可能会说,历史已经过去了,一切都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。毕竟,科技就是未来啊!将来,科技一定能为我们解决一切!

真的么?我们就来试想一下。有这样一个科技极端发达的乌托邦场景:一切社会生产和服务活动都已经自动化,AI 也不会造反;物质极度丰盛,无论你再怎么贪婪都消耗不掉;医学发展到了极致,你可以随意调节自己的心情(比如能像吃药一样给自己注入成就感、幸福感、社会认同感)。

好了,那请问,你的每一天要如何度过?

你看,科学给了你无尽的选择,但无法告诉你具体要怎么选。

理性的局限

理性,也存在类似的局限。设想一个场景:

你乘坐泰坦尼克号旅游,结果船撞上了冰山,救生艇早早就被人抢光了,你掉到了海水中冷得瑟瑟发抖。但很幸运的是,你找到了一根漂浮着的木板躺了上去。这时候,有一位孕妇从水里靠过来,指着肚子里的孩子,求你将这块木板让给她。你会怎么办?

  1. 把木板让给她,自己游到别的地方去,试图寻找别的希望。
  2. 和她共享木板,但只能每个人都把一大半身体泡入冰冷的海水中,否则单靠木板的话,浮力就不够了。
  3. 一脚把她踹开,心想:世界上居然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。

你觉得这个选择,是只靠「理性」就能做出的吗?

有人说:是的,我当年就是选 3 才活下来的,我就觉得自己特别理性。

你可能是使用了理性,但恐怕靠的并不只是理性而已。为什么呢?因为你在权衡自己和这位孕妇的生命意义,你能用「理性」证明,自己的生命意义比这位孕妇的生命意义具体高在哪里么?不能对吧!

那我认为,你的主要动机还是生存本能,只是后来试图通过理性说服自己。

有人可能要质疑:你怎么尽说这些人生意义什么的大问题,太沉重了。是不是在一些日常小问题上,理性就能帮助我们选择了呢?

那请试想,现在你想看一本书,面临两个选择:去 Amazon 上买电子书,还是去其它网站下盗版资源,请问你会怎么做呢?你能只用「理性」来回答么?

有人说「我要支持正版」,有人说「还是白嫖香」,还有人说「我会根据自己的财务状况作出选择」。但其实无论是谁,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,都隐含了一个「是自己更重要,还是他人更重要」的价值取向。

所以说很多时候,即使「理性」能在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起到一定作用,但单靠「理性」是无法指导我们做出最终的选择的。

价值真空

那什么才能指导我们做出最终「选择」,什么能回答「意义」类的问题呢?答案就是信仰。

在古时候,宗教告诉大家:好人死后能上天堂 / 能前往后世 / 能转生,教导大家按照教义生活,比如:要原谅他人、要勤俭节约、要克制贪欲。

当人们普遍开始相信理性后,人们意识到,如果某个事物要求我们相信它,那么它应当证明自己是真的、可信的。而宗教无法为自己证明这一点。

于是,大部分人都不再将宗教当做自己的「信仰」。

可以说,科学动摇了迷信和宗教在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地位。然而,由于科学和理性本身不能指导人们做出选择,不能回答人生的意义,它们并不能取代宗教成为人们新的「信仰」。

人们的「信仰」突然空了。

那人们接下来该何去何从呢?大家只能为自己选择各自的信仰(或者说,选择各自的价值)。由此,我们走入了价值多元化的时代 ——

  • 有人支持保护动物,有人却觉得无所谓。
  • 有人想要为事业奋斗一生,有人却希望享受生活。
  • 有人想要孩子却一直不孕,有人想要丁克却意外怀孕。
  • 有人认为同性恋是伤风败俗,有人却认为同性恋只是个人取向。

价值多元化当然有好处,选择空间更大,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更自由地进行选择了。但广阔的自由是有代价的,那就是我们在面对这些选项时,心中的那份「迷茫」。

在任何一个问题上,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立场,也都可以试图说服别人,但谁都无法最终证明「我的价值比你们的更好」。

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,即使我们认真思考做出了选择,但究其原因的根本,我们都只是在选择「各自觉得更好」的那种价值。

但是即使是我们认真选定的价值,在 10 年后,20 年后,50 年后我们也依然会觉得更好么?

我们自己也无法肯定。周围的环境可能会改变,身边也总有抱持不同价值的人来来往往,没准哪天,我们就会邂逅并选择新的价值。

在社会层面上看,理性连根拔除了我们旧的共同信仰,却无法建立新的共同信仰,造成了一种「价值真空」。这种价值上的不确定感,也引发了我们个体心中的迷茫。

否定的特征

回到科学这个话题,在生活中,我们也常说「这很科学」或者「这不科学」,就好像只有科学的东西才是正确的一样。那「科学」究竟是否代表了「正确」呢?

我们还是用前文中「垂危病人要不要救」的例子,其实无论是在当今的 2021 年,还是遥远未来的 9999 年,科学都不会说「这位病人的意识一定无法恢复」,而是会说「在当今医学认知中,这位病人的意识无法恢复」。

为什么要强调「当今」?因为科学永远无法排除未来有奇迹发生的可能性。而且,科学不仅不排斥这些反例的出现,反而是积极欢迎、甚至要去主动探寻反例的存在。

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如果找不到新的反例来否定当下的科学假说,科学就只能停滞不前,无法继续发展了。

在这里我们要提到,科学有一个特征 —— 可证伪性。

人们可能直觉地认为,科学的特征是「可证实」,但 20 世纪哲学家卡尔·波普尔提出了「可证伪」的观点。现在我们在生活中区分「科学」和「伪科学」的时候,也经常会使用到这个概念。

什么叫「可证伪」?就是「有办法证明它是错的」。举三个例子:

  • 「世界上的天鹅都是白色的」可以成为一个科学假说
    • 因为可以有办法证明它是错的,只要你观察到一只「黑天鹅」就可以了。
  • 「决定论」无法成为一个科学假说
    • 我们小时候可能都有过类似的想法:是不是地球上诞生生命是注定的,进化出人类是注定的,父母会生下我是注定的,我人生中的每一个选择也都是注定的?这就是决定论。
    • 你没有任何办法证明它不对,无论你如何选择,无论发生了什么,「决定论」都可以告诉你,这就是命中注定的。
  • 「人终有一死」也无法成为一个科学假说
    • 你可能会说,难道人不就是终有一死么?
    • 但你没有任何办法证明它不对,因为你需要找到至少一个永生者才能证伪,然而你不具备观测永生者的手段(怎么确保这个人未来不会死?)

所以如果我们「理性」地思考,就会发现:科学的正确永远是一种不彻底的正确,仅仅是一种暂时的正确。

科学永远没有办法证明什么是真理,科学永远只能是假说。

就如同《三体》中科技最发达的「归零者」文明,直到最终把宇宙重启,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世界仅仅只是刘慈欣笔下的一个虚幻世界,他们不具备观测我们这个世界的手段。而我们也一样,难道我们有办法证明自己不是一个「缸中之脑」么?

我们会发现,科学中有这么一种「否认」的特征,不只是在否认别人,还寻求别人来否认自己。

这种「否认性」的质疑力,其实就继承自我们的「理性」。毕竟你看,当「理性」认真起来的时候,连自己的亲儿子「科学」都要质疑,连这个世界的真实性都试图否认。

从「理性」到「迷茫」

原本,你相信世间的神灵,理性却突然让你质疑「神灵真的存在么?」

原本,你是个虔诚的信徒,理性却突然让你质疑「上帝真的存在么?」

原本,你正努力地准备面试,理性却突然让你质疑「我为什么要给别人打工?」

原本,你已怀胎7月,理性却突然让你质疑「为什么我要生这个孩子?」

原本,你正在为伟大的科学事业奋斗,理性却突然让你质疑「科学最终能找到真理么?」

我们并不害怕质疑,但麻烦的问题在于,「理性」只是提出问题,却无法为上述任何一个问题给出标准答案。

如果你试图只用「理性」来思考这类「理性无法解答的问题」,你永远都不会找到答案,也永远无法摆脱迷茫。

Luca 在清华的时候,对此就有过亲身经历,总想通过理性思考来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,但却只是让自己陷入了更深的迷茫。这样的状态,我称之为 —— 「理性的迷茫」。

(注意:我并不是在说,理性就一定迷茫,也不是说,迷茫的成因只有理性。而是在展示:理性和迷茫之间,有着紧密而不可忽视的本质关联。)

那对于「理性的迷茫」,我们该怎么办呢?难道要压抑自己的理性,甚至放弃理性,放弃思考?当然不是!

为了驱散迷茫,为了与理性这种「否定性」力量抗衡,你需要一个更强大的「肯定性」力量。关于这个部分,我们会在下一篇文章 如何走出迷茫,找到人生的意义? 中讲解。

2人评论了“为什么我们会迷茫?”

  1. Pingback: 如何走出迷茫,找到人生的意义? - Luca Luo

  2. Pingback: 清零与共存,为什么我们永远无法达成共识? - 不可解的Luca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