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方式:《财务自由之路》与《每周工作 4 小时》

Lifestyle:《财务自由之路》与《每周工作 4 小时》

我在去年读了《财务自由之路》,当时就给我带来了不少收获。最近,在又读了《每周工作 4 小时》以后,我感觉它们的主题是相似的,所以在这里我打算将这两本书结合在一起聊聊我的感受。

生活方式

虽然在标题中,我们能看到的关键词是:财务、工作,但本质上我认为这两本书讲的都是「生活方式」—— 即,我们怎样生活。

无论是钱还是工作,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。《财务自由之路》在第一章就表明了观点:

我将生活简化为 5 个领域:健康、财务、关系、情感和人生意义。5 个领域都同等重要。

任何一个领域中的缺陷,都会给其它领域带来消极的影响。有人为了工作损害了健康,有人为了家庭放弃了事业,也有人将自己的人生意义全部寄托于工作,退休后就感觉特别空虚。

所以,只改进某单个领域,并不见得对我们整体的生活幸福有很大贡献。我们真正需要的,是达成各个生活领域的平衡,或者更好,共赢。

重要观念

首先,这两本书分别都带给我了一个重要观念上的转变:

  1. 《财务自由之路》:关于「金钱」—— 金钱是善物
  2. 《每周工作 4 小时》:关于「退休」—— 迷你退休

我想首先分享一下这两点。

金钱是善物

首先,说到金钱。如果有人问你想不想要得到更多的钱,想必大部分人都会说「我当然想要更多的钱」。

但就如《财务自由之路》中所说:

其实你今天拥有的东西,正是你为自己量身定制的东西。

如果你今天的财务状况并不令人满意,那恐怕你近年来并没有真心的想要得到金钱。试问自己的内心深处,你对金钱是不是有这样的消极观念 ——

  • 金钱败坏人性
  • 我得到金钱,就有人失去金钱
  • 有钱人没有真正的朋友
  • 为富不仁,为仁不富

大部分人都对「财务富足」抱有很强的消极情感,曾经的我也是这样。论原因,我觉得主要是环境带来的影响,比如我们的教育、文学作品,甚至家人、朋友,都经常向我们传达金钱的负面信息。

但是,这些信息真的正确么?仔细想一想:虽然不义之举是可以敛财,但为他人创造价值也能赚钱;虽然有狡诈无情的富人,但也有大方正直的富人;虽然财富可以使人好吃懒做,但也可以拿来造福社会。

如果你一方面为了改善生活而想赚更多钱,另一方面在内心又觉得自己并不爱钱财,那这种价值观与目标的不一致性势必会给你带来困扰。你的很多精力都会浪费在内心的斗争中,左走一步,右走一步。

无论你的目标是什么,你的信念都必须与目标对齐。如果你想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,也需要自己对自己的财务状况负责的话,那你就必须改变自己,发自内心地认为「金钱是善物」。只有这样,你才能心无顾虑,坚定地朝自己的目标前行。

我的个人经验

正好,在金钱观这个问题上,我有一些实际的经验和感受可以分享。

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,我几乎是个月光族。虽然工资挺高,也只有一个人生活,但其实几年下来都没有多少积蓄。

回想当时我对金钱的信念,也确实跟现在很不相同。当时,我觉得钱赚来就是用来消费的,买东西时经常会想「直接买最好的,就从官网买最放心的,何必花时间和精力做更多决策?」,如果损失了一笔金钱时也都一笔带过「嗨,就当发生了点事故当医疗费了,没事」。

后来我的观念会产生改变,主要归功于我老婆。她对金钱抱有着相当积极正面的情感,在遇到她以后下,我开始渐渐变得爱惜财物,也开始记账、理财。这几年,即使我们一家四口(两只🐱)租房在北京,我作为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,工资也并不比以往多很多,但我们家每年都能达到至少 40% 以上的存款率。

有人可能会质疑:为什么对金钱的积极观念会使人变得节约?省钱难道不是一件麻烦、痛苦的事情么?

我认为其实道理很简单,每个人都想要跟自己心爱的事物在一起。如果你认为金钱是美好的事物,你自然地会想要保留钱财,而不是消费、甚至挥霍它们。所以说,对真正爱惜财物的人来说,省钱使人感到幸福,浪费才使人感到痛苦。

在逐渐摆正了自己对金钱的观念之后,我感觉无论在生活质量、还是财务状况上,都比之前好了许多。

在生活质量上,我们也并非一味省钱,而是会更多关注于如何把钱花在最能改进我们生活质量的东西上。比如我们会添置洗碗机、扫地机、烘干机,来减少我们的日常家务,提升生活品质。同时,我们也学习了《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》与《断舍离》,在购买新物品之前,我们都会认真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它们。渐渐地,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,这使我感到生活质量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。

在财务状况上,随着存款的增加,我们拥有了最基本的财务保障,也就是安全感。比如我能够像现在这样自由地辞职,停下工作来慢慢寻找自己未来的方向,很大原因是手里的存款使我们有足够的安全边界。

所以,我觉得「金钱是善物」是一个重要的基本观念。它并不只会改善财务状况,而是会改善我们的生活整体。

迷你退休

再说到退休。大家通常以为,我们要先集中用几年、或几十年的时间努力赚钱,之后就彻底退休。

《财务自由之路》没有讨论退休,但《每周工作 4 小时》觉得这件事很重要,并对此给出了一种全新的建议 —— 迷你退休。

简单来说,迷你退休建议我们把原本集中在人生最后 20-30 年的退休时间,均匀分配到整个人生当中。

一方面,从现在开始就进入迷你退休状态,每周工作不超过一天。换句话说,作者不倡导延迟享受,认为我们不应该在达成财务自由之前过分克扣当下的幸福。但当然,这不是说我们可以随意挥霍钱财,而是说我们在享受生活时要善用金钱。比如使用地理套利 —— 在工作中赚美元,而去旅游的时候选择汇率低的国家(比如泰国、马来西亚、阿根廷),在这些地方,你可以住上最高级的酒店、享受最高级的服务,而实际并不花多少钱。

另一方面,迷你退休也是说,即使在达成了财务自由之后,我们也不要彻底放下工作。在这个阶段,我们的工作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赚钱,而是为了追求人生意义。很多人在退休、或者失业的时候都会陷入空虚甚至抑郁的状态,不知道如何度过突然变多的自由时间,搞不明白自己的价值何在。而迷你退休使我们一直保持劳逸结合的状态,在享受自由的同时,也重视对外输出自己的服务,对世界造成积极的影响。

当然,要真的每周只工作一天,肯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。《每周工作 4 小时》这本书,后续也用了大半的篇幅来给出建议,教大家如何实现这一点。在这里,我只是想先强调迷你退休的观念:

  1. 现在就开始平衡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,全面发展。
  2. 在财务自由之后,也同样要保持生活各领域的平衡,不要忽视了自己的人生价值。

如果你也认可以上这两点,那普通的工作模式(先用几十年努力赚钱,之后又突然无事可做)就不太适合你的需求了,你需要寻找一种能让你长期保持平衡与幸福的生活方式。

具体建议

关于具体我们如何能达成财务自由、或者如何达成每周只工作一天的状态,这两本书都分别给出了很多建议。我只选择其中一些个人收获比较大的来说说。

财务目标

首先,相信大多数人听到「财务自由」一词都觉得很虚,感觉缺乏一个具体的衡量标准:拥有多少钱算是财务自由呢?

《财务自由之路》对此给出了一个量化的方法,首先,它将财务目标分解为三个阶段 —— 财务保障、财务安全、财务自由。

  1. 财务保障:你需要保证 6-12 个月的生活费,作为自己万一大病、失业、公司破产时的保障资金
    • 你得有一个准确的生活费预算
    • 这份资金提供的是安全感,是我们的心理后盾
  2. 财务安全:如果你有 150 个月的生活费,那通过合理的投资产生被动收入,你已经不需要为了赚钱而工作了
    • 150 个月,是基于投资年收益率 8% 的假设计算出来的,这个假设是比较安全可行的
    • 有了这份资金,你的关注点从如何赚钱,转为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,如何达成自己的梦想
  3. 财务自由:你需要的是实现自己的梦想所需的花费
    • 这一步计算中,你必须明确自己的梦想是什么(比如房子?游艇?),然后一一计算它们的月均支出

同时,对于这三份资产要分开管理,使用不同的投资策略:

只有在装满上一个篮子以后,更多的钱才能放到下一个篮子的投资项目中去。这样无论在「财务自由」资产中的高风险项目如何亏损,都不会影响到我们「财务安全」、「财务保障」的资产,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就不会有倒退的风险。

我认为,对于已有的资金,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结构,我们可以在这个架构基础上构建自己具体的投资规划。

但同时我认为,我们不能将未来的生活 100% 地建立在投资收益的基础之上,这样可能存在系统性的风险。毕竟,最有价值的不是钱本身,而是赚钱的能力。我们即使达到了财务自由的目标之后,应该依然保证自己有持续收入的能力,就像《每周工作 4 小时》在「迷你退休」中建议的那样。

收入自控

说到如何赚钱,《每周工作 4 小时》认为,世界上能赚钱的手段多如牛毛,但大多数都不适用于迷你退休的生活方式。

迷你退休意味着,我们并不是想「运营」一个企业,而只是想「拥有」一个企业,但又不将时间花费在它上面。换句话说,我们要的是一个自动生成现金,且不耗费大量时间的工具。

《每周工作 4 小时》将这种工具称为「缪斯」,并分别针对我们如何寻找、测试、管理「缪斯」这三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。

由于这本书是 2006 年写的,这些具体的建议里有不少都有点过时了,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发现很多不变的本质。

1. 寻找「缪斯」

首先,在寻找我们的「缪斯」时,我们要牢记自己的原则 —— 前期投入低、持续现金流、不耗费大量时间。这能为我们排除很多不合适的 Idea。

比如,像淘宝卖家一样亲自买卖实体商品是不合适的,因为售前、售后、发货物流都会频繁耗用你的时间。

比如,运营一个基于内容的网站也是不合适的,因为你要么需要自己频繁更新内容,要么需要经常联系其它创作者让他们更新内容,无论如何,你都需要持续付出时间成本。

比如,生产面向中低端的产品是不合适的,因为这个价位竞争激烈,你以后很可能要操心如何跟对手打价格战,同时利润率不高也很难保证一直有现金流。

再比如,针对一个大范围的市场(比如所有爱狗的人、爱车的人)推出产品/服务是不合适的,因为这样投放广告的成本很高,我们需要寻找更精细化的小范围受众。

虽然没有创业经验的人(包括现在的我)通常觉得自己没几个 Idea,要是还排除了这么多,那就更加没得选了。但就从我最近读的书和经验中来看,实际创业的路上缺乏的从来不是 Idea,缺的都是其它的能力(比如人际)。所以,在寻找缪斯的这一步,能排除掉越多不合适的 Idea,也就意味着我们能少走越多弯路。

2. 测试「缪斯」

其次,我们不能只基于自己的想法或直觉就断言一个产品/服务的价值。在开始生产实体产品、或者实现网站的全部功能之前,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 —— 测试市场。

比如书中提出,对于贩卖实体产品来说,我们可以先只做一个「虚假」的下单系统,在下单的最后一步提示用户「当前没有存货」,先统计一下用户的下单意愿。

我理解,放到现在的互联网环境下,这就是说我们需要有「迭代」的思路。比如一个 app 或者一个网站,先只实现最基础必要的功能,尽快测试市场。如果市场反馈不好,后面的功能就没有必要继续开发下去了。

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个创业公司,当时那个公司失败的主要原因也就是因为这一点。其实回头看,我们当时如果只研发一个最基础的版本,就已经能证明商业模式行不通了。但那时候我们都不理解「测试市场」的重要性,在其中开发了大量上层功能,其实都只是在浪费时间和资金。

3. 缺席管理「缪斯」

最后,由于我们需要创造的不是一个尽可能大的企业,而是一个尽可能少让自己操心的企业,所以从一开始,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企业打造成这样的模式。

比如,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授权给下属,让他们能自己负责重要决策。或者,我们可以彻底不雇佣任何全职员工,直接与外包公司签订合同,由外包公司全权负责你的产品运营。

同时,我们也要有意识地筛选自己的客户。我们的产品不需要满足所有人,主动的放弃一些麻烦的用户(比如收货地址在海外的用户、对付款方式有特殊要求的用户),虽然会减少一些我们的销售额,但能也为我们节省大量的时间。

如果我们的公司一开始没有以「缺席管理」为目标,之后再改变企业的模式可能就会比较困难。

专家路线

相比《每周工作 4 小时》而言,在《财务自由之路》中对于如何增加收入的建议显得比较传统一些,它提出的主要是专家路线 —— 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。

具体什么领域呢?要么去寻找一个还没有专家的领域,要么自己创造一个新的领域。比如书中举了瑞德·埃德尔的例子,他虽然也是一名消防员,但他只处理大型的油井火灾,并成为了这个领域的专家。其它消防员没有他这么有名,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定位都只是消防员,而非某领域下的专家消防员。

所以《财务自由之路》是想告诉我们,即使是在普通的职场里打拼,我们也要拥有个人独特的定位,去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,这样才能凸显自己的价值。

另外,这本书也提出了对于一个专家来说,影响 Ta 收入的因素。如果你以专家为目标,你可以分别对自己的这 5 个方面打分:

  1. 能力(总分 10)
  2. 精力(总分 10)
  3. 影响力(总分 100
  4. 自我评价(总分 10)
  5. 创意(总分 10)

这 5 个分数相乘,决定了你作为专家的收入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其中的「影响力」分值上限是 100,也就是说,影响力才是最重要的一个版块。你作为专家提供的的产品/服务是否能赚到钱,主要取决于有多少人知道你的存在。

个人而言,虽然作为 INTJ 我或许还挺适合专家路线的,但这条路线并不符合之前《每周工作 4 小时》说的迷你退休方案。因为成为专家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,你在这段时间没有现金流收入,另一方面,你也很难尽快去测试市场,去了解实际有多少人真的需要自己的专家服务。所以,我会倾向于迷你退休方案中的创业路线,因为这样才符合我自己对生活方式的最终目标。

环境与教练

另外,《财务自由之路》强调了环境的影响力。

作者认为,每个人都需要至少一名教练。我们需要向比自己更成功的人学习,教练会帮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,让我们更快得到成长。

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们会逐渐地成长,和教练的关系也会从师生关系演变为伙伴关系。在这时候,我们需要一个专家网络来代替我们的教练。专家网络是指,与各个领域的专家结交。这是一个互利的关系网,在你的领域,你应该有足够的能力让他人受益;同时在你不擅长的领域,你需要相应的专家来帮助你。

我认为,教练和专家网络确实是前进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环,无论走创业路线还是专家路线,环境与人际关系都是很重要的。

对于我个人来说,社交能力是我的短板,所以怎么寻找教练可能会是我将会面对的一个比较棘手的课题。

自由 vs. 安全

最后,这两本书里不约而同地都谈到了自由 vs. 安全的问题。

你是不是既想追求财务自由,又想确保最大程度的安全?《财务自由之路》对此给出了残酷的答案:

没有人能够既追求财务自由又保证绝对安全。

作者认为自由与安全是互相排斥的两条路,如果你同时向这两个相反的反向走,最终只会在原地踏步。也就是说,想要获取自由,就必须敢于面对失败和风险。

另一方面,《每周工作 4 小时》在这个问题上给出了一个建议 —— 先定义你的恐惧。

假设所有不幸的事情都同时发生在你的身上,比如你的存款被盗、房子和车子被收回、公司倒闭、大病住院。想象自己最害怕的事情都实际发生了,你已经身处最绝望的环境之中,那么接下来仔细思考,你可以做些什么来改进你的处境?

你会发现,即使真的身处这样的逆境之中,你也不会就此认输放弃,你一定能想出办法一步步让生活重回正轨。

《每周工作 4 小时》认为,在自由(收益)与安全(风险)的权衡中,如果你先明确自己的恐惧,你会发现自己害怕的这些风险通常并不具有永久性的破坏力,而追求自由得到的收益却是永久的。

其实我认为,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绝对的安全。存款可能贬值,公司可能倒闭,飞机可能坠毁,战乱也可能发生。我们不可能完全避开风险生活,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去理解风险,并在自己能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做出人生的选择。

导图笔记

以上,就是我在《财务自由之路》与《每周工作 4 小时》这两本书中的主要收获。当然除了这些之外,这两本书还讲了很多其它的点,这里放上我做的导图笔记: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